教学督导眼中的好课堂(第9期)

作者:何怡平 校对:张胜前 审核:黄尧 时间:2025-07-02 点击数:

教师名片

教师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任课教师:李丹

主讲课程:“教师口语”“普通话”“演讲技能指导与训练”“板书技能指导与训练”等

教学经历简介:

2000年从事教学工作至今,多次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和演讲比赛获一等奖,多次获学校“教学工作优秀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教学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获一等奖,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和学校“优秀指导教师”。主讲的“教师口语”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16年在第二届全区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2017年在全区教育系统学习黄大年主题演讲比赛决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第二届中青年教学骨干,南宁师范大学2021-2022年度“优秀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获南宁师范大学2024年“优秀园丁奖”。曾赴日本、阿联酋、新西兰等国进行短期教学工作,获得国际师生好评。多次受邀到小学进行教师培训,并在语言技能类比赛中担任评委工作。多次受邀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教育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宁理工学院等高校担任教师教学比赛评委或教师培训专家。2023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聘为广西中小学语文学科普通话骨干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首席专家。

督导评语:

得益于教育教学理念吐故纳新和实践经验萃取的自觉与坚执,李丹老师的课堂教学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明确性和适切性、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机智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得益彰,营造出了较为融洽的课堂氛围和可期待的生成性收获。

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有着25年教龄的老师,我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近年来,数智技术推动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我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基于课堂派平台进行了5年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探索。下面以“教师口语”课程为例,分享几点教学心得。

1.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打造智慧教学课堂

课堂派为课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平台。基于课堂派平台创建智慧课堂,能使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优化教学效果。基于课堂派,可以实现及时考勤、发布课件、学习资料、作业、小测验、互动答题等,还可以实现AI批阅,及时讲评,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等,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学。

2.立足课程思政,注重培育“师德”

在教学中努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师范生培养应首重“师德”。教师口语课程在教学中立足课程思政,努力凸显价值引领,以培育学生的“师德”。如朗读训练时除选择小学语文课文,还会选择中华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朗读文本,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即兴演讲训练时会选择“谈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谈谈对师德的理解”“谈为人师表“等题目开展训练,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分析教师口语艺术时,会融入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立德树人的真实典型案例等。

3.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新文科强调打破学科壁垒,体现学科融合。教师口语课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将相关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资源整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能帮助学生在运用口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训练中提升综合能力。如教学“教育口语——说服语”时,先出示教育教学案例情境,再要求学生讨论后设计说服语。之后的点评环节,可引导学生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分析学生设计的说服语是否合理有效。这就是通过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来解决教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坚持实践导向,结合见习实现协同育人

教学改革需坚持实践导向,教师口语课程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学中不仅要融入小学一线真实案例,强化教育教学口语训练,还要结合去小学见习、研习等活动,通过课堂观摩、交流研讨、分享心得体会等方式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5.坚持守正创新,以学生为中心

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守正创新。守正,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要把训练放在突出位置”的教学理念,加强口语训练。创新,就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6.科学合理评价,凸显公平公正

基于课堂派可以构建较全面的评价体系。教师口语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包括考勤评价、作业评价、测试评价、自主学习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等,课堂派平台均能给予相应的数据支持,实现精准检测和反馈。当然,过程性评价也需要教师主导,如学生参与讨论、训练等情况均由教师评价,也可结合AI评价或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以奖励星星的形式累计在平台表现区,再折算成相应的分数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这样,课程总成绩就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兴趣、能力等方面较合理地体现出来,从而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可在课堂派的成绩管理区设置好成绩比例和加权项,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的表现直接挂钩,通过大数据和期末考核成绩综合,一键生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版权所有© 2020 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