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眼中的好课堂(第6期)

作者:何怡平 校对:张胜前 审核:黄尧 时间:2025-06-13 点击数:

教师名片

教师院系:自然资源与测绘

任课教师:李鹏

主讲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不动产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土地分等定级”等。

教学经历简介:2024年7月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编写《地理专业英语教材》,发表多篇教改论文。

督导员评语

李鹏老师备课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语言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注重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熟练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1.构建业务场景-知识图谱-价值引领育人模型

结合多年事业单位工作经验和对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条的理解,从业务切口联系到学生课程学习以及毕业与就业,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建立“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三维培养模型,将卫星数据处理、灾害应急响应、自然资源资产评估等真实业务案例转化为课程融入课程教学模块,课程中融入测绘法、数据保密等法规教育,在课程作业中设置"技术方案可行性论证"思政评估维度。

2.打造立体化资源+AI共生学习空间

构建"基础理论库(教材/课件)+前沿文献库(SCI/EI论文)+行业案例库(应急管理/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库(InSAR形变监测)"的多源教学资料数据库。引入大语言模型构建"遥感知识图谱助手",鼓励学生加强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倡导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知识,探索使用人工智能。设立"资源建设贡献榜",将学生自主开发的Python处理脚本、搜集的行业调研报告纳入课程加分体系,形成"资源建设-能力提升-知识共享"良性循环

3.实施结构化提炼+可视化建模思维训练

运用"课程知识图谱(章)-章节认知框架(节)-课堂微知识单元"三级提炼方法,实现"教师示范建模-学生小组优化-全班共享迭代"的思维可视化训练。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章节知识要点,期末提交个性化思维导图,学生课程笔记结构化率显著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学术规范训练,设置"知识溯源"环节,要求学生标注每个知识点的原始文献出处,帮助学生打牢扎实的学术基础。

4.创设沉浸体验-协作探究-即时反馈教学场景

采用"基础任务(2人组)-综合项目(4人组)-创新挑战(自由组队)"三级协作模式,开发角色扮演游戏,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不动产评估等知识点转化为解谜任务,在《遥感原理与应用》和《不动产评估》课程中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建立"过程性表现(40%)+协作贡献度(30%)+创新增值分(30%)"的动态评分模型,学生课堂抬头率显著提高,课堂表现良好。


版权所有© 2020 教育评价与教师发展中心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