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眼中的好课堂(第7期)
作者:何怡平 校对:张胜前 审核:黄尧 时间:2025-06-17 点击数:
教师名片
教师所在院系: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任课教师:张越
主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教学经历简介:
广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蒙彼利埃大学过程工程博士,2023年到校工作至今,2024年获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2024年获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课程思课件比赛一等奖;主持参与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3项;指导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

督导员评语
教学上围绕厌氧氨氧化工艺等具体教学案例展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整体教学过程流畅,教学节奏把控良好,师生互动频繁,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经验分享
作为环境工程领域引进人才,我紧扣国家环保战略需求,立足学校学科资源与地域特色,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与实践双维度背景,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理论解析、实验实训、工程案例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搭建水污染控制原理知识框架,又强化工艺设计等实操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模拟仿真平台等多元方式,将污水处理工艺从“课本”转化为“实景”。同时,引入环境微生物学、材料科学等跨学科成果,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助力其成长为兼具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的环保人才。
一、创新“理实交融”的递进式教学方法
以“学以致用”为导向,构建“理论筑基-实验验证-工程实践”三阶教学链条。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中,先系统梳理工艺原理与发展脉络,再依托实验室模拟典型污水处理流程,最后引入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厂升级改造等真实项目,引导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设计方案,在实践中培育工程创新能力。
二、创设多维沉浸的学习生态场景
为提升课堂吸引力,采用“虚实结合”教学策略。课堂内借助三维动画拆解工艺原理,结合实物模型演示反应器构造;课外组织学生实地调研污水处理厂,同时搭建线上学习社区,分享行业前沿案例与技术动态,让学生从多维度感知环保技术的实践价值与发展潜力。
三、推行跨学科知识融合的培养模式
突破专业壁垒,将微生物生态学、材料科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融入水污染控制教学。例如,在讲解新型吸附材料时,结合材料化学解析吸附机理;在工艺成本分析中,引入环境经济学方法。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素养。
